深化“千烟洲模式”研究  服务生态文明建设
发布时间:2016-04-05 浏览次数:

    千烟洲地处江西省吉泰盆地,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。该地区气候具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,发育了红壤、水稻土、潮土、草甸土等土壤类型。由于历史原因,该地区原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破坏殆尽,现主要为人工林或草、灌丛次生植被。
    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在此建立试验点,探索我国南方山区资源合理利用与治理途径,提出了丘陵山区必须从“沟谷农业”转向“立体农业”的发展道路。经过近十年的努力,把一个无林、缺水、少肥、低产、土地大量荒芜的贫穷地区,变成一个林茂粮丰、瓜果飘香的富裕地区,逐步形成了“丘上林草丘间塘、河谷滩地果与粮,畜牧水产相促进,加工流通两兴旺”的立体农业模式,简称“千烟洲模式”。
    “千烟洲模式”不仅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融合一体的结晶,更是科学研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典范。它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,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经济增长点,实现了开发治理效益的最大化,有效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。当前,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,农业生态化与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,如何深化研究和推广千烟洲模式,不仅是广大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面临的重大课题,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。为此,必须基于以往建立的生态农业模式,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,优化模式的组成,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,创建南方红壤丘陵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更优模式,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。